本報記者 雷倩倩 凌 聰 梁 瑩 徐順東
時鐘,停擺在6月16日。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因公犧牲。這位在困難面前永遠報以燦爛微笑的陽光女孩,帶著對事業的無限眷戀,走完了短暫而璀璨的一生。
6月22日,黃文秀同志告別儀式在百色市殯儀館舉行。社會各界人士帶著如潮哀思,從四面八方趕來,揮淚送別逝者。相親相愛的校友,朝夕相處的鄉民,包括素未謀面的市民,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黃文秀的哀思與敬佩之情。
悲泣:
40萬人網上接力送行
6月22日,在告別儀式上,黃文秀同志的骨灰安臥在鮮花翠柏叢中,上面覆蓋著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。告別大廳中央懸掛著黃文秀的遺像。照片中的她,笑容燦爛,就像從不曾遠去。大廳四周,擺滿了黃文秀家屬親友、社會各界敬送的花圈。
“文秀同志是百色市駐村第一書記的優秀代表,是脫貧攻堅一線涌現的先進典型。自擔任第一書記以來,她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、扎根基層、心系群眾、埋頭苦干、任勞任怨、無私奉獻,為百坭村的脫貧攻堅傾注了心血和汗水,充分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。”親友們在一段段悼詞中,回憶著往日與黃文秀相處的一幕幕場景,難掩悲痛,泣不成聲。
哀樂低回,親友們向黃文秀作最后的告別。儀式在11時20分結束,許多趕來送別的親朋好友久久不肯離去。
站在黃文秀的遺像前,郝海燕淚流不止。郝海燕是黃文秀的碩士研究生導師。為了送黃文秀最后一程,她特地從北京趕來。“文秀就像我女兒一樣,”面對文秀遇難的消息,郝海燕難以接受,“在我心里,想起的全是文秀美好、歡快、向上的畫面。”
張江雁和黃文秀是大學室友,感情頗深。“剛聽到文秀遇難的消息覺得是個謠言,到現在都不愿相信這是真的。”張江雁泣不成聲。6月21日,張江雁和大學室友趕到百色,去了黃文秀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,“我們感覺文秀還一直在身邊陪著我們。”張江雁說,唯有把文秀積極樂觀向上的精氣神傳遞下去,才是對她最好的紀念。
黃文秀的感人事跡引起了各大媒體熱切關注,僅在廣西云客戶端制作的H5《第一書記黃文秀,今天我們為你接力送行!》就有超過40萬人在網上接力為她送行。
追憶:
好書記好姑娘好戰友
在告別儀式現場,百坭村村民班統茂含著淚,用手機拍下黃文秀的遺像。當天凌晨4時,村里的代表就出發趕往百色,只為送文秀書記最后一程。
(下轉第二版)
(上接第一版)
在村民眼里,黃文秀是位優秀的好書記。班統茂告訴記者,百坭村那用屯種了300畝砂糖橘,由于疏于管理,產量一直上不去。在黃文秀的幫扶下,2018年,該屯砂糖橘產量大增,從2017年的年產3萬公斤增長到2018年的25余萬公斤。這一年,僅有8戶人家的那用屯,就有6戶靠著砂糖橘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。“文秀書記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,現在她走了,我們想再來看看她。”班統茂說。
在師長、校友的眼里,黃文秀是個善良、開朗、樂觀的好姑娘。盡管黃文秀有不少機會留在大城市,但前來參加告別儀式的親友中,沒人對她扎根基層的選擇感到意外。
黃文秀的大學輔導員閆建華流著淚告訴記者,本科期間,黃文秀就表現出對家鄉強烈的感恩情懷,“她經常在宿舍、班級里夸家鄉好。”閆建華說,黃文秀本科學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,這讓她具備非常強的責任感。
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學工部老師白勇認為,反哺家鄉正是黃文秀的初心。他告訴記者,在校期間,黃文秀是就業中心的學生助理。和其他人不同,當畢業生遇到疑惑前來咨詢時,黃文秀都會有意識地問對方是否想回家鄉,是否想下基層,“正是心中有著回鄉建設的堅定想法,才會這樣去問別人,希望更多人加入到這個群體中。”
在并肩作戰的選調生眼里,黃文秀是位好戰友。北京師范大學2014屆廣西定向選調生盧書兵說,文秀面對工作,從不輕言放棄,積極向上的精神特別感染人。
追隨:
發起慈善項目或用于扶貧和教育事業
斯人已逝,但黃文秀的精神卻影響、鼓舞著許多人。
“雖然未曾與她謀面,但她的事跡讓我們深深感動。”告別儀式上,來自百色右江民族醫學院的學生黃小妹作為志愿者,早早來到現場。黃小妹說,前幾日,黃文秀遇難的消息在朋友圈中不斷傳播、轉發。6月21日,得知黃文秀告別儀式需要志愿者維持現場秩序,在學校的青年志愿者協會群里,報名人數瞬間爆棚。黃小妹說:“黃文秀就像一面旗幟,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。”
遠在北京,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向師生發起了捐款倡議,募捐正在進行中。北師大廣西校友會、廣西選調生、北師大廣西選調生等群體紛紛組織捐款。
“今天,我們一起送別文秀!”北師大教育基金會、校友總會、中國社會救助基金會聯合發起“文秀一路走好”慈善項目線上捐贈,其資金將優先用于撫恤文秀家庭,并經家屬同意后開展文秀生前心系的百坭村扶貧和教育事業。
北師大校方表示,將大力弘揚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跡,召開專題追思會、座談會、報告會,以主題黨日、團日、班會等多種形式深入開展學習教育活動,組織師生赴百色進行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,引導廣大師生校友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,主動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使命,把自己的理想同國家的前途、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,爭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。